我是刑事司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学硕土毕业生,已经通过国家邮政总局公务员招录考试的笔试、面试和体检,正在政审阶段。不敢说已完全掌握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规律,在此仅就自己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历程谈一谈心得体会,希望能为有志于公务员职业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一点帮助。下面是我的个人看法,有不妥之处,希望大家批评指正。
一、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测试内容
公务员考试,包括行测、申论及面试,都是对考生能力的测试,具体包括以下能力:高效率处理问题能力(行测表现得尤为明显)、逻辑思维能力(考查条理性)、文字表达能力、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等,再加上考生对现阶段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。这些能力并非来自一朝一夕的突击,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。因此,平时对国家大事的关心、处理问题能力和效率意识的培养、对各种知识的涉及等对公务员考试的成功是决定性的。
二、要进行卓有成效的准备
任何考试都是对能力的间接测试,即考试成绩只能间接地、模糊地表示一个人的能力。这就意味着:①能够精确地反映考生能力是公务员考试的理想状态。②实际情况是,而且永远是:公务员考试总有规律可循。③通过有效的准备,可以把握公务员考试的规律,并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甚至超常发挥。至今仍有一些言论在影响着公务员考生,如:公务员考试涉及面太大,没办法准备;考试就是考已有的能力,即使准备了,一时半会儿也没用;行测题目练得再多,也就是六七十分,根本提不上去;我认识某某,申论根本没准备,就考了60+,而某某,准备了半天也没及格……我认为以上都是大大的谬论。公务员考试的确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,即 “运气”成分;的确有些人运气不佳,以0. 00X的分数失利……但这并不是不进行准备的理由。可以说,准备了不一定能考上,不准备则一定考不上。只有把握公务员考试的规律,把握出题基本思路才能为发挥正常水平提供基础,否则连这个基础都没有。“某某没准备,就考了多少多少”的言论貌似是强有力的反对证据,但是,一方面,他究竟有没有准备只有他自己知道,不会向其他人如实汇报;另一方面,即使没有准备,他平时的阅读报纸,喜欢写作、涉猎广泛的习惯客观上也起到了准备的效果。因此,我认为这句名言对公务员考试是非常适合的:“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”如果真的有志于公务员职业,那就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来进行坚持不懈的准备。
三、关于行测
我想行测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考生都是一个挑战。它题量大、计算量大,时间紧、难度逐年增大——客观地说,在120分钟内完成基本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在准备阶段就要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,在提高敏感性上下功夫。抓大放小,抓易舍难,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。但是,我认为在练习中还是要争取能够在100分钟内做完140道题目。这个有些困难,不过经过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。在练习中争分夺秒,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。达到这个程度,才能树立信心,才能在120分钟标准时间内尽可能地拿分。不看重时间,没有时间观念,这是文科学生的通病。1分钟的时间到底代表着什么?它是怎样的一种时间流逝的体验?我想在练习行测的时候将会有充分的感觉。只有对1分钟、2分钟、5分钟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,才能做到“争分夺秒”,自上大学之后,尤其是文科大学,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丧失了高考时那种高度集中精力的习惯,因此在最初练习行测的时候不能适应,甚至经常走神。因此,我觉得最好从现在开始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,因为那些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题目正需要敏捷、连贯的思维。“熟能生巧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。通过分阶段分类型的练习,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:对于一道行测题目,看到开头几个字,就条件反射似的想出解决的办法,以至于办法多得都不需要自己主动在脑海中搜索,包括一些辅导书上说的方法,也包括自己总结的、有些“歪门邪道”的办法。这就要求:首先是大量的练习。例如,如果能以一天300道题目的强度持续20天,那么离攻克行测也就不远了。其次是针对自身薄弱环节,加大总结和强化力度,形成固定的、有自身特色的解题模式。
四、关于申论
我认为,申论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论述题;它更像简答题——答对多少要点,拿多少分。因此,从材料中总结要点的能力非常重要。自从初中以来,我们好像忘记了该如何像小学生一样总结段落大意、归纳中心思想,忘记了如何去粗存精、去伪存真,仅仅陷在对优美文字的依恋中不能自拔。但是,申论不需要文采:申论需要准确、全面、妥当——这也是政府行文的要求。因此,建议忘记为应付高考作文而学会的一整套布尔乔亚式的矫揉造作的“功夫”,把精力放在如何准确、全面、妥当地表达看法、提出方案上来。建议多看《人民日报》理论版的内容,那儿的文章都是标准的申论。当然,辅导书上的所谓“范文”就可看可不看了。申论考查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——其本质是提炼要点的能力。何谓概括全面?把材料中的观点、问题都归纳出来就肯定全面了;何谓对策可行?材料中包含或暗含的解决方案肯定是可行的对策;何谓分析深刻?去粗存精之后剩下的东西都是分析深刻的东西。当然,基本的写作技巧还是应当具备的。总之,一切答案都在材料中——这就是申论的钥匙。我认为要逐步适应用政治性的语言去写作,抛弃学术性的所谓“商榷”“笔者认为”等词语。这些词语很容易被认为是信心不足。就是要用“要……”“只有……才能……”等句式,以彰显出一名准公务人员的气质。同样地,《人民日报》是绝好的教材。从本质上讲,我认为只有内心怀有对党、对祖国、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的考生,才能写好申论。这样的人才能自觉地关注时事,自觉地运用党的理论解释当前的社会现象,自觉地涉足我国和世界的历史、现在和未来,从而有一种“大气”,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写好申论(这些对于面试也是有好处的)。应当说,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公务员,这也是申论这门考试的成功之处。
最后,以林文忠公的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与大家共勉。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!